福泉市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关于“十二五”及2015年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及2016年工作计划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5-12-30 11:27 字体:[]

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福泉市移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移民局的指导和支持关心下,紧紧围绕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工作目标,以“服务三区移民.建设移民美好家园”为主线,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移民工作新进展、新突破、新跨越。现在有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水库移民“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是强化移民人口动态管理,并及时足额兑现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我市原有享受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移民人口339人,2013年新增核定高车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833人,共有1172人。其中:现金直补514人(含外迁人口20人),项目扶持319人。主要分布在全市三个乡镇办事处。2011-2014年,我市按政策兑现移民直补资金100.32万元,项目扶持资金81万元。移民资金及时发放,不仅改善了水库移民的生活条件,也让水库移民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和温暖。二是强化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管理。我局始终坚持“三个结合、四个把关、两个一”的思路(三个结合:“项目计划与“十二五”规划预定目标相结合;项目计划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项目计划与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重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四个把关 :“把好项目立项关、项目确定关、项目施工关、项目验收关”;两个一:“项目做到一项一档”),狠抓项目实施及管理。一方面,2013年完成我市中型水库项目——高车水库供水灌溉工程项目建设征迁安置工作。累计完成淹没区土地征收1.13平方公里,施工区征地0.34平方公里,库周交通工程征地89.07亩,农灌干渠工程征地261.24亩。完成房屋搬迁12148.18平方米、迁坟315座,完成833人生产安置和582人的搬迁安置,完成复建公路4.3公里,大桥2座,完成机耕道3条3.65公里,机耕桥2座,人行路8.5公里,完成安置区人畜饮水工程,恢复库区移民供电等工程,累计完成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投资1.84亿元。另一方面,完成我市共安排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14个884.76万元(2011年-2014年),用于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村组道路交通建设,共硬化道路5Km、修建机耕道8Km、新建进组道路2.3Km、便民桥一座;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修复硬化沟渠1.2Km、土地治理100亩、渡口1个;发展优势产业实施生姜产业扶持1000亩,改善库区、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移民群众收入。此外,还投入28万元用于培训移民干部业务知识和移民实用技能培训,累计培训600人次,提升移民干部综合业务能力,增强移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三是强化移民资金管理,充分发挥移民资金效益。建立并完善移民资金审批、拨付和使用等制度,全面推进水库移民资金管理安保工程建设,坚决做到手续完善、程序合法、操作规范、安全有效,对专项资金设立专户管理,坚持做到专款专用,坚持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确保移民资金不被贪污、挪用、挤占、截留。2011年来,我市共到位移民资金4403.345万元,涉农移民项目15个,涉及资金1673.51万元,未发生挤占,挪用,截留的情况。

  (二)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情况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重要、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人口发展问题,加快扶贫开发进程,福泉市规划2012年-2020年拟在全市8个乡镇办事处深山区、矿区、环境脆弱区、生态保护区搬迁人口12668人,“十二五”期间,已全部录入扶贫搬迁对象系统。2012—2014年,争取到安置项目3个,安置301户1300人。

  1.工程实施情况:一是地松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安置项目,总投资480.5万元,建设安置房61套,3660平方米,安置移民61户255人。二是仙桥乡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安置项目,总投资391.7万元,建设安置房40套2400平方米,安置移民40户165人。两个项目于2012年9月启动建设,于2013年底全部实施完毕,完成投资872.2万元,地方自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0余万元,硬化道路4000平方米、铺设供水管网2.95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公里、安装入户水、电表各101户。三是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项目,规划搬迁安置200户850人,总投资4454.26万元。于2015年4月与城北保障房项目整合实施,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的80%,预计10月完成安置房主体工程,12月底组织市级验收搬迁入住。

  2.取得的主要成效:三年来实施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体来说,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政府用于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快了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我市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尤其处于省级贫困地区的仙桥乡所辖地区,属于精准扶贫对象的贫困户,大多数都处在远离政府所在地的深山区、石山区,居住分散,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相对于需要帮助解决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也由于资金短缺且效费比较低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而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有限的资金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人气”的聚集使小城镇建设呈现了生机与活力,加快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步伐。随着2012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完工和101户420人的顺利入住,仙桥、地松分别出现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新型院落群,并成了当地小城镇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而人群的增多也使当地的百货、饮食等产业有了新的发展,信息的有效沟通和人们为了生存的“各显神通”也促使了大家在观念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多赚钱”、“过有质量的日子”成了大家共同的追求,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应。

  (3)、移民群众真真正正得到了实惠。一是广大移民户普遍住上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城市房”,做了“城市人”;二是享受了以“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为代表的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就医、就学出现了前所未有“便捷”;三是移民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致富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填饱肚子,而是有了致富的新目标,仙桥50%以上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地松“到当地企业打工”、“到烟叶站做临活”、“到已流转的土地”上做事已成了许多移民的“家常”。

  (4)、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由于特殊的原因,移民户在过去的居住地,大多是刀耕火种,不仅生活质量差,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搬迁后,完善的基础设施使大家已不再靠打柴、割草作为生活的必须,山区逐渐绿了、青了,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有效提升,鸟语花香又变成了现实。

  (三)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省级重点项目瓮福磷矿二期矿山接替项目,项目总投资19.6亿元。项目从2011年7月至今,累计征用道坪镇谷龙村5个组(向家院组、宋家院组、背后塘组、水银山组、辣菜山)土地、林地面积约5300余亩;征迁房屋153户226栋;累计迁坟470余座。累计支付瓮福二期征地搬迁费用:1.8亿元。其中:征地费用1.2亿元;房屋搬迁费用0.6亿元。二是牵头完成英坪村山冲组115户房屋丈量、拆除、搬迁工作。三是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力度,深入矿区解决和处理问题80多桩,化解矛盾隐患,确保工程建设高效施工。同时协调处理瓮福磷矿建设遗留问题和搬迁难题。针对瓮福磷矿搬迁户一直未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难的问题,我局积极协调市国土局、市规划局等部门为牛场镇八角岩安置区、牛场镇西北街安置区、马场坪安置区等500余户矿区移民申请办理房屋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为矿区移民实事、好事。

  (四)信访维稳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专责的制度,对每宗信访案件由领导亲自批阅,并落实专人跟踪监督,做到每宗信访有结果、有回音。同时,局领导对重大案件亲临现场化解矛盾,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与信访部门、新闻媒体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及时调查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领导接访、节假日轮流值班等工作制度。三是建立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及时调解群众纠纷,避免矛盾激化和突发性事件发生。“十二五”期间,在州移民局及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按照上级有关信访维稳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细致地做好移民信访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据统计,2011年-2014年,市移民局累计处理来信来访265件,均已办结。特别是近年来,我局加大工作力度,配合有关乡镇有效解决了大花水库区大谷滨组与青山组龙洞被淹没的林地补偿纠纷、格里桥库区谷汪深组对门寨与河湾寨、山湾与小王石村民间被淹没的林地补偿纠纷、牛场大坪与道坪小翁光林地补偿纠纷等遗留多年纠纷问题,同时,会同省、州移民局、市政府、市信访局对格里桥库区原河湾寨李家贵等移民提出的上访诉求进行了调查并作出了三级终访答复,引导上访人员走司法程序解决问题。期间,“三区”(库区、矿区和移民安置区)总体社会和谐稳定,未出现大规模的越级上访闹访事件。

  二、2015年工作总结

  (一)改革创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取得新突破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2015年市政府“十大民生”工程,也是机构改革后我局面临的一项新工作、新任务。为了有力推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我局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和工作重心,集中精力,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在项目资金争取、工程监管、谋划项目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一是工程建设进度有序推进。截至10月,我局已完成4个(金山、龙昌、牛场、黄丝)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投资1.17亿元,建成安置房393套,预计年底前完成586套安置房建设,确保300户移民搬迁入住。其中: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已完成总投资3400万元,已建成安置房200套,预计11月完成内外装饰工程,12月组织移民搬迁入住。黄丝江边布依寨安置点,已完成投资925万元,建成20户1620平方米,预计12月完成150户安置房建设。牛场镇仿微派风格项目,完成总投资6318万元,已完成142栋主体工程建设,预计12月完成200栋安置房建设。龙昌镇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项目,已完成投资1051.4万元,31户4320平方米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12月底全面建成。二是制度创新取得新成效。为统筹安排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新调整了福泉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领导小组名单。同时,在项目所在地的乡镇(办事处)成立工作专班,按照“一月一督查、两月一调度、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结”的要求,先后召开了专题会议5次,开展专项督查工作6次,有力推进了工程项目,保证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的良好发展态势。三是项目谋划取得新突破。2015年,我局积极争取到安置520户2050人,总投资1.25亿元的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同时,申报2016年扶贫生态移民1300户5200人,总投资3.12亿元。申报项目规模达历年来之最。

  (二)关注民生,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市政府下达我局争取上级资金264万元目标任务。按照省移民局“抓两头,带中间”的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思路,重点抓好移民资金争取和项目申报。截止目前,共争取到位资金713.4万元(其中:移民现金直补资金52.74万元、后期扶持项目资金660.4万元),目标任务完成270%,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完成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兑现工作。我局按照上级下达的后扶直补资金文件精神,及时核实我市移民直补人口情况,并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及时兑现直补资金30.2万元。同时,加大智力扶持,补贴移民子女考入大专院校4人12500元,提升移民文化水平。二是加大项目建设的实施力度。今年来,我局完成移民后扶项目总投资174万元。新建码头1处、便民桥1座、新增道路1.2公里、道路硬化1.54公里;发展生姜产业种植1000亩,不断完善了库区基础设施,加快移民致富奔小康进程。此外,拟启动实施大花水、格里桥结余资金项目13个551万元,用于库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提升移民增收致富能力。三是扎实开展移民项目资金清理工作。按照省、州移民项目资金清理的要求,对我市涉农项目资金及移民专项资金进行清理,经清理,2012年以来,我市到位移民专项资金到位6065.62万元,其中水库移民专项资金4403.345万元,扶贫生态移民专项资金1158.27万元。涉农移民项目15个涉及资金1673.51万元。为下步用好用活移民资金打下坚实基础。

  (三)稳中求进,和谐矿区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为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投资建设进度,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我局全力以赴服务重点项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一是扎实做好瓮福磷矿二期协调工作。今年来,协调处理并丈量林地300余亩,签订15户(水银山组5户、辣菜山2户、向家院8户),拆除水银山房屋15栋,清点坟墓7座。二是重点抓好磨坊矿区房屋实物指标调查工作,截止目前,累计丈量合法住房11285.7㎡、合法非住房2564.03㎡、违章住房10222.86㎡、违章非住房2008.14㎡。新老待定的住房717.93㎡、新老待定的非住房4.16㎡。累计对129户进行实物指标测量,其中合法建筑户数为69户,违章建设户数为54户,新老建房未定性户数为6户,目前,签署货币补偿协议49户,牛场统建安置7户。三是协调解决英坪溪排土场综合治理项目挡工纠纷3起,顺利栽种绿化苗5万余株。四是扎实做好“8.27”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工作,目前,完成了项目一期A区A、B栋项目建设,并通过市级验收,部分群众已陆续入住。同时一期B区A、B、C、D、E、F栋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外装修,预计10月底竣工验收,确保年底群众搬迁入住。

  (四)心系“三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是党的建设呈现新气象,今年以来,局党组坚持“抓党建带队建促移民发展”的工作思路,结合“三严三实”、“双比双争”、“创先争优”等活动,以“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为目标,以“三亮一创”、“三送三联”、“党员进社区”、“心系移民真情服务”等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服务三区移民建设移民美好家园”的党建品牌创建,认真落实党建责任体系,激发活力。今年以来,投入6300元慰问困难群众、党员及复员退伍军人21户,发放化肥6吨服务58户移民春耕,帮扶资金8万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此外,争取项目资金2.52亿元,建设移民安置房696套,安置720户2900余人,完善库区基础设施,解决移民生产、生活难题。着力从“情”字上下功夫,从“实”字上做文章。二是机关作风建设取得新进步。重点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公务接待“五个严禁”、三公经费管理、津补贴规范、厉行节约等规定,相继修订公务接待、车辆管理等规章制度,按照“三张清单”工作法,开展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自查自纠工作,切实整顿作风不硬、工作不实、工程推动不快等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廉政教育,继续开展廉政教育学习活动,让廉政文化“入眼入心”,提升干部职工拒腐防变能力。三是信访维稳工作取得新成果。今年以来,为切实抓好信访维稳工作,局党组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坚持每月走访移民制度,对重点信访案件实行领导包案,定期到移民家中走访,化解矛盾。今年以来,共派出干部5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0起,处理来信来15件。目前均已办结。

  三、“十二五”期间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及“十三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量少,资金整合难度大。一方面,水库移民项目资金少,扶持方式单一,仍以直补与项目扶持相结合的形式,且项目多以改善基础设施为主,移民产业增收项目少,移民增收致富困难。另一方面,生态移民搬迁补助标准低,多由地方自行整合,但由于各部门下达资金在使用方面均有具体详细规定,大都要求专款专用,且审计严格,地方整合使用难度大。二是项目管理不够规范。项目前期工作薄弱,深入实地了解情况不够,造成部分移民村组在移民立项过程中,未充分预期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投资的效益性,盲目立项、小而散立项,缺乏科学性、准确性,且项目投资低,材料单价、运输成本上涨过快,致使项目难以实施,即使项目建设完成后难以取得好的效益。三是后续产业培育难度大。虽然我市将移民搬迁安置到条件相对较好的部分乡镇,生活、医疗、就学条件等相对较好,同时,生活成本也相应增加,受到生活成本的影响,生活压力也开始变大,且部分移民对象缺乏外出就业的技能,离开土地后就业渠道变窄,收入不稳定,生活质量难以保障。四是工作经费不足,影响工作正常开展。虽然市委、市政府高度扶贫移民工作,但因大中型水库移民和扶贫生态移民工作面向农村、项目多、分散广、工作运行费用高,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严重影响工作正常开展。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新常态下移民工作的机遇。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执政理念的持续落实,“十三五”期间我省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具有良好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环境。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小康作为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贫困群众的搬迁愿望强烈。随着移民搬迁扶贫工程的推进,移民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大量贫困群众外出打工,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多数具备了移民搬迁的能力。同时,在移民搬迁实践中坚持自愿原则,自主决策,自己负责,广大贫困群众已由过去的“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这一根本性的观念转变是移民搬迁扶贫的强大动力。三是移民安置能力逐步增强。随着经济的调整发展,地区财力增加,能够为移民安置配套基础设施,安置能力逐步增强。同时,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社会帮扶、共同致富”的格局,为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提供有力的攻坚力量。

  2.新常态下移民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移民全面小康任务艰巨。要实现与全市人民同步小康,移民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特别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更依赖于创新驱动,会进一步影响非技术、低技能人才的就业和收入。移民对象大多属于这一群体,确保他们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工作的挑战和任务依然很大很重。二是农村改革深入,农民土地确权,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安置地土地越来越值钱,移民搬迁安置更加困难,同时,国家严格控制耕地的占用,安置地选择困难,致使需花更多的资金、人力去平整山地、荒地。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亟待完善。由于移民安置资金额度有限,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移民群众搬迁后的生产、生活。

  四、“十三五”期间工作打算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已逐步完善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移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以“五个福泉”建设为目标,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改善民生、提高移民收入为核心,稳中求进,以务实的作风和有力的举措推进水库和生态移民各项工作,走出一条推动移民特色发展的新路,确保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社会目标。

  (一)夯实基础,着力改善移民居住条件

  一是加大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力度。对居住分散、生存环境恶劣、资源严重匮乏、生活条件特别困难的移民,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以“居住集中化,生产集约化,生活社区化”为目标,采取集中搬迁安置的方式,将困难移民搬迁安置到中心村、小集镇以及城周边,到2020年,对全市2725户10979人实施搬迁。规划建设80-120平方米的移民住房2725套,配套建设能满足各安置点移民生产生活基本需要的人饮、道路、供电、污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夯实基础。

  (二)注重长远,着力提升移民整体素质

  将移民教育培训作为移民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在“十二五”规划中的移民培训项目效果不太理想,在“十三五”规划中要加强移民培训项目的可靠性、有效性、针对性。一方面有针对性地系统规划一批移民技能培训项目,选择投资小、见效快、易掌握、且适合移民特点的项目开展移民创业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劳动就业部门的平台优势,通过开展对口培训、订单培训,向外输送移民外出打工挣钱。另一方面,注重从整体上提高移民文化素质,在幼儿、中小学、高中、职业教育招生中,对移民特困群体给予一定的照顾和倾斜。

  (三)加大投入,着力培养移民支柱产业

  在“十二五”规划中,移民产业扶持项目较少,实践证明产业扶持才是真正让移民脱贫致富,从“输血式”扶持向“造血式”扶持转变的好路子,在“十三五”规划期间,移民项目着力向产业扶持项目倾斜,科学分析并充分利用好库区资源优势,找准移民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努力实现“一村一品”。“十三五”期间,规划筛选出三库区项目147个,总投资8119.8万元。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当地产业效益,引领带动当地村民发家致富。创建生产基地驱动,以规模基地带分散基地、产业协会带农户、大户带散户等方式,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集中连片规划建设一批优势产业基地,鼓励移民群众以资金、技术等入股形式,领办规模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产业发展大户,依靠大户影响力带动其他移民共同致富。

  (四)拓宽渠道,着力整合部门资金

  一方面,加强部门协调,拓宽资金渠道,整合资金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名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配套用于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进一步创新办法,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不断扩大扶贫生态移民资金的杠杆效应,促使更多资金流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推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

  五、2016年工作打算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在新的一年里,我局将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全市移民工作走出新路子,取得新成绩,迈上新台阶。一是坚持扶贫生态移民工作良好态势,继续以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作为工作重心,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强上下、左右沟通衔接,稳扎稳打推动工作,确保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走在全州、乃至全省前列;二是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力度,按照“五有五能”(有产业、能就业,有特色、能融入,有保障、能致富,有规模、能复制,有产权、能上市)的工作目标,积极向上争取2016年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项目指标;重点打造好黄丝江边布依风情风格、牛场镇仿徵派风格示范点工作。三是继续做好水库移民的后续扶持工作,积极向州、省移民局争取移民项目资金,加强库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提升移民幸福指数;同时,抓好水利“三大会战”相关工作,做好官阳冲、土库槽等水利项目征地搬迁指导,按照移民规划安置补偿标准,保障移民合法利益。四是加强对2015年度后期扶持项目的实施工作,严把项目质量验收关,确保资金发挥效益。五是加强部门协调,整合保障住房、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搬迁等部门建设资金,以解决、弥补在生态移民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的问题,切实保障扶贫生态移民项目顺利实施,提升生态移民工程的档次和品质。六是继续做好移民资金的监督管理,加强各库区移民资金清理,做好移民工程项目的决算、审计、结算工作。七是继续抓好瓮福磷矿征地协调工作。牵头协调当地政府,重点抓好瓮福磷矿二期矿山接替项目征地及房屋拆迁工作;协调处理各类矛盾及遗留问题的化解,同时,抓好灾后重建暨和谐矿区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安置房按时保质建成。八是抓好党的基层建设,突出党的领导,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做到经常深入群众,为群众担忧解难,办实事,解难事,进一步明确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机关效能建设。九继续做好库区、矿区和移民安置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准确掌握维稳形势,对可能出现移民上访的事件,按照“一名领导、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工作制度,耐心听取信访人的诉求,对其摆道理、讲事实、讲法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

  特此报告

  福泉市水库和生态移民局

  2015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