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朴乡贤勇救落水者 彰显社会正能量
吴章勇,男,1987年9月出生,苗族,群众,凤山乡贤会会员,家住凤山镇葛洞村钟坡组,现在广东省中山市务工。
2019年2月16日中午,广东省中山市古镇区做灯饰生意的杨氏兄弟驾车不慎撞向河边电线杆后,连车带人坠入河里。兄弟俩大声呼救,但因弟弟不熟水性而溺水,杨先生试图将弟弟救起,却因弟弟身形高大,而自己也体力透支,最终没有成功。此时一名身材瘦小的年轻人从河道的侧面快速游向距离岸边10多米的落水者,很快就将落水者救起,这一年轻人就是吴章勇。事后,他心有余悸地说,当时也感觉到了害怕,那时水深在2.5米左右,落水者在拼命挣扎,出于求生的本能,当他靠近落水者时,落水者伸手去抱住他,如果抱住的话,极有可能两个人都会沉入水底。最终,他从背面伺机抓住落水者的头发,将落水者拖到岸边。救人过程中,妻儿在岸上急得嚎啕大哭。对于妻儿的担心,吴章勇说可以理解,毕竟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他,上有父母,下有孩子。但假如他不下水救人,他会终生遗憾的。
吴章勇很平凡,他只有初中文化,但是淳朴的民风养育了他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品格,在危急关头,他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见义勇为的良好美德,彰显着社会正能量。因其见义勇为先进事迹,他还曾光荣入选2019年第一季度“中山好人榜”。
按下红手印,扛起医者责任
李素荣,男,1970年8月出生,汉族,群众,现为福泉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2019年8月,福泉市中医医院成立重症医学科,年近50岁的李素荣毅然接下这份艰难的工作,经常全天坚守病房,以院为家,手把手指导年轻医师救治危重患者。2020年初,本想利用春节期间给老母亲做顿饭,孝敬一下老人,陪伴一下家人。可未曾料到,新冠疫情突发,肆虐武汉,席卷全国。他作为重症以及呼吸最为专业的技术力量,毅然响应号召,全身心投入到防控第一线。面对年迈的父亲,年幼的儿子,哪怕都是心底的惦念,但他没时间犹豫,甚至来不及话别,便毅然签下请战书,放下家中的牵挂,冲上前线,担任起了援鄂医疗队的队长,带领大家奔赴湖北鄂州。在鄂州时,他第一次接管病房就收治了39个病人,穿上冲锋衣的他临危不惧,跨进红区与病毒零距离,与病魔较量,与战友通力协作,将一个个患者送出隔离病房。抗疫归来后,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到学校、社区、厂矿、企业等单位进行宣讲,大力宣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
扎根基层30年,为福泉的医疗事业无私奉献,谨守为民服务初心。在疫情来袭时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请缨出征,按下红手印,扛起医者的责任,用行动践行着医者的使命。
关键时刻 供电员工挺身而出勇救落水儿童
金延禹,男,1970年10月出生,汉族,群众,现为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都匀福泉供电局地松片区客户经理。
2019年6月15日当天,金延禹在路过一个河道时,听到河对岸有断断续续的呼救声,他向对岸望去,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在离对岸10多米的河水中挣扎,他不假思索立马跳入河中,也顾不上汛期湍急的河水,奋力游向水中挣扎的小小身影。原来是家住附近的几个小朋友,相约到河边玩水,由于水流湍急,其中一个小朋友慢慢向水中央漂去,逐渐失去重心开始在水中挣扎。金延禹游到孩子身边,发现孩子嘴唇开始发紫,便一手拽着孩子的胳膊,一手奋力游回岸边,顺利将孩子救起。眼看着孩子脸色发青出现休克症状,金延禹立即为孩子做了胸外按压,使其将呛进呼吸道的水吐出,经过抢救,孩子终于恢复了微弱的意识,并试图要站起来,但由于体能较弱,一站起来立马又昏过去,金延禹给孩子找了一块平整的地方躺下,立即拨打120,并向附近的人打听联系上了溺水孩子的父母,在大家把孩子送医救治后,筋疲力尽的金延禹便悄然离去。
事后,孩子父亲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孩子的救命恩人。为了表示感谢,带着感谢锦旗和感谢信找到了金延禹。碰到这个事情,不管是谁都会帮这个忙的,他当时也没想那么多,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只要孩子没事就行,收到锦旗后的金延禹这样说到。他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得到了同事及广大群众的称赞,并于2019年8月入选月度“贵州好人榜”。
专心做一个社会暖心人
李志敏,女,1965年5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2020年5月退休,现任福泉市义工联合会秘书长、党支部书记。
她爱“管闲事”,“闲事”管到了学校,管到了敬老院,管到了军营,管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工作30余年不论在任何岗位都热心公益事业,发扬志愿服务精神,不仅自己是志愿服务先锋典范,她还凝聚更多志愿者参加了公益组织,有力地深化了志愿服务行动。
在疫情期间,她不畏严寒,迅速组织志愿者深入小区、乡村、卡点等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她广泛进行宣传动员,集结爱心人士的力量,通过义工联合会的志愿者为一线人员送去了2000斤木炭、2000余件香梨和3万多斤砂糖柑、热腾腾的姜汤、面包等各种爱心物资,让“红马甲”成为福泉市疫情防控工作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多年来,她还一直关爱照顾多个居家孤寡老人,照顾无子女的多病缠身的姨妈三十余年,资助多名困难学生读书,长期走进学校、企业、等开展生命健康、志愿服务、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等。
2020年5月,她退休了,但她却退休不退岗,担起了福泉市义工联合会秘书长的重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志愿服务工作当中,带领着3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2000多名志愿者共同致力于志愿服务工作当中。对于志愿服务工作,她说:“作为共产党员,只要组织需要、群众需要、社会需要,我都会随时到位。不管在哪里,志愿服务这条路,值得走,我会坚持走下去”。
四十年深藏功与名 尽显越战老兵赤子心
罗本才,男,1958年5月出生,汉族,群众,是福泉市金山街道的一名越战退伍老兵。
40年前,和战友们用血肉之躯凝成钢铁长城保卫祖国边疆稳定。退役后的30多年里,他退伍不褪色,以博爱之心帮助贫困学子,以顽强之志勇斗病魔,以赤子之心参与地方建设。虽已年过花甲,但依然怀揣着一颗爱国心、一份桑梓情,用正直刚毅和满腔热忱展现着一名越战老兵的风采。
退伍不褪色,他时刻不忘党和国家对他的培养与关怀,在和病魔抗争的这些年,他也从未放弃为建设家乡出力。他先后资助过3名贫困学子,在孩子们初中和高中6年时间里,他不仅照顾着他们的吃住,还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他的这一善举,给这3个家庭的命运也带去了转机。罗本才说:“如果我不管,孩子们可能一辈子就没有机会了。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一定要多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能帮助一个困难家庭渡过难关,也算做了一件善事。我希望我这一生,能做更多的好事。”患病十二年,他花光了家里的所有钱,甚至生活都难以为继,有人告诉他,让他凭着参战老兵的功勋和身患重病的“优势”要钱,他却义正言辞地说:“假如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相关部门的帮助,我早就去世了。”现在是一个好时代,国家政策好,人民生活好,政府也关心他,他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活下去,为这个社会再做一些有用的事。
自2007年12月被诊断出尿毒症以来,十多年来,罗本才受尽尿毒症的折磨,但他仍发挥着自己的余热,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之中,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红色宣讲团,走进校园,向孩子们讲述他的故事,先后进行了20余场宣讲。昌盛时代,山水腾越诗画里,大兴年头,人民欢笑歌舞中。这就是老兵罗本才心之所愿,他始终坚守初心,用正直刚毅和满腔热忱想所有人展现着他的赤子之心和双拥情怀。
80后小伙用责任撑起家中一片天
邓此生,男,1985年5月出生,群众,福泉市陆坪镇洞铁村小坝组村民。
邓此生是一名普通的村民,为了照顾双目失明的母亲和先天性脑瘫的妹妹,身为80后的他,本应在外闯自己的一片天地,但为了家庭的那份责任,他没有选择外出,而是细致入微地照顾着她们的生活起居,虽然生活很苦,但他却没有抱怨,仍满脸笑容面对着生活中的苦难,撑起着这个三口之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传统美德。
邓此生家中有三人,有母亲和妹妹,本该是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但这个家庭却有那么点不同,邓此生的母亲叫姬必山,现已65岁,已双目失明,视力属于一级残疾。家中其他姐妹已经远嫁,1996年,家里又新添了一个妹妹,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本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可妹妹邓此会却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脑瘫,属于肢体一级残疾,无法行走,无法生活自理,只能常年坐在轮椅上。对于这样一个本就贫苦的家庭来说,妹妹患病无疑是雪上加霜。但生活予以磨难,他却并未妥协,也未曾被压垮,他毅然扛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一个80后的小伙,本可依靠在外务工,靠自己的双手赚更多的钱贴补家用,但他却放心不下家人,只能选择就近务工、在家务农,方便照顾着失明的母亲和脑瘫的妹妹。正是因为那份对家人的责任,对家人的爱,在面对点点滴滴的困难时,他才没有被打倒。在生活压力的重重压力下,这个家庭冷暖共知不抛弃,同舟共济不嫌弃,用相亲相爱书写着幸福小家庭的感人故事。
以诚为本,执信之托的企业人
谢明浩,男,现年39岁,1982年1月出生,汉族,民革党员,丰茂企业创始人,现任贵州丰茂东投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贵州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贵州省民革大专院校副会长,黔南州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福泉市工商联会副主席。
他一直坚守初心,关注公益事业并且身体力行,始终如一。“十三五”时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参与到脱贫攻坚大事业中来,撕掉这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他带领企业主动捐资为地方和家乡的学校建设、扶贫救灾、助学、奖学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贡献力量。疫情期间,运输物资、保障生产,除了投入资金,还有大量人力、物力,积极组织物流队伍;运输各生产企业的生产物资,驾驶员奔赴一线,后勤人员为大家准备医疗物资、熬制汤药,为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一直秉持“诚信、高效”的服务理念,为客户解决千万难题。提交《关于大力推广使用磷石膏建筑材料及产品的建议》提案,建议每年产生的磷石膏必须全部进行利用,实现磷石膏的零排放。在自身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他也希望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2012年被民革中央评为的“社会服务全国先进个人。”2006年至今,管理的单位多年被所在的省、州、市党委及政府评为 “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 、“年度纳税贡献企业”;在全国物流行业内也曾获得:中国物流业“金飞马”奖 等多个奖项。
“亏本老板”廖有斌与马鞍的“赔本”事
廖有斌,男,1974年10月出生,汉族,群众,现为福泉市马场坪街道办事处安谷村马鞍组乡贤会会长。
在外25年,经历了风风雨雨,在自己有所成就时,他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而是毅然回到家乡,召集社会各界人士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并在2017被选为马鞍乡贤会会长,他积极邀请有识之士,为改变家乡出谋划策。乡贤会一成立,他就立刻召集大家商讨马鞍的未来发展之路,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廖有斌干劲十足,不仅为建设出谋划策,还投资投劳,为家乡发展做着“赔本生意”,却越干越起劲,越“亏”越幸福。截止2019年10月,他合计投资了20余万元工作费用。在马鞍实施“五改五化”工作中,为了缓解资金困难问题,他还到处“化缘”,发动本地企业募捐了7万余元,自己垫付了约10万元,完善了马鞍的花池、广场等硬件基础设施。
同时,他还是一名志愿者,2019年7月,当得知有一位儿童患者与他血型相匹配,急需他的帮助后,他毫不犹豫的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队伍中,并积极配合医生完成了健康体检、高分辨血样检测、注射动员剂等前期准备工作。在2019年10月14日,他进行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为千里之外的患者带去了新生的希望,成为了福泉市第6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一路走来,虽然廖有斌一直在做“亏本买卖”,在家乡的发展上,他说,为乡亲们做点事,理所应当一点也不亏。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他则说:“我一辈子都不后悔,这是一种缘分,对我来说,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心系群众的“扶贫能手”
唐世海,男,1986年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为福泉市牛场镇朵郎坪村党支部书记、牛场四级主任科员。
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广东省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任教,几番踟蹰后2017年10月他毅然回到这片养育自己的故土,将自己满腔的热情挥洒于自己的家乡。2019年3月受镇党委安排到牛场镇朵郎坪村任支部书记,9月兼任朵郎坪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在他的带领下,让朵郎坪村党支部谱写了党务工作新篇章,并在2020年8月被中共贵州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
他主动担当抓脱贫,有的放矢开展各项工作,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让朵郎坪村“脱贫成效”得到了省、州、市、镇各级的认可;他深化五引导五教育工作开展,让精神文明建设结硕果。通过组织各组召开村民小组会议70余次,全村各组成立村民自治小组,参与环境卫生、产业发展等方面管理服务,制订组规民约,卫生管理等制度,发放36个垃圾箱到各组,积极引导村民开展卫生清理,做到垃圾集中收集。自觉催生责任意识,形成良好新风尚。其中:河湾组成为全市观摩示范点,并在全州、全省推广示范;他带领村组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河湾组“组社合一大家说”为主题,结合基层治理经验,在各村民组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宣讲,群众文化素质显著提升。让河湾组成为了全市第一个丧事不超三天,不鸣炮竹,红白喜事由合作社承办,避免大操大办,落实厚养薄葬的村民组。还常态化组织开展了“好婆媳”、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极大地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他不忘初心,一步一步地将自己在外学到的经验、在各村组领悟到的思路都倾洒在了朵郎坪。
用奉献敬爱教育的“80后”抗癌女教师
汪丽,女,1986年5月出生,汉族,群众,现为福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2010年7月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同年考入瓮安县草塘中学任高中音乐教师及团委工作,2013年考入福泉职中任幼师班、酒店班班主任、教学及政教处(2013至2015年)工作至今。
她从事教育工作已经10余载,工作中,她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己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孜孜不倦、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但命运和她开了一个玩笑,五年前,她被诊断出了卵巢癌晚期,听到这样的话语,她感到无比的绝望,当听到病房里传来刚出生女儿的哭声,她却告诉自己要坚强,自己还年轻,自己的孩子还嗷嗷待哺,父母年事已高,事业才刚刚起步,抱着这样的信念她开始了为期半年共计6期的化疗。化疗结束后的她骨瘦如柴、面色蜡黄,抵抗力低下降很容易感染,医生建议她在家休养半年,但她却说,生命的长度自己已无法控制,唯有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有厚度,让自己能再多为职教事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化疗一结束她就回学校报道了,不知不觉中她已经与病魔抗争5年了,她也又继续在教育事业上又奉献了5年。
现在的她,兼任着两个班班主任工作,为孩子们的成长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她把全部的心血都浇灌在教育事业的沃土上,在这片田园里勤奋耕耘,积极探索,奉献无悔的青春。
夫妻携手共创文明家庭
邱霞,女,1974年12月出生,群众,福泉市马场坪街道瓮福宾馆保管员。这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四口之家,丈夫白长青在贵州省福泉市第六小学工作,邱霞在瓮福集团瓮福化工公司后工作,家中还有 80 多岁高龄的老母亲和正就读大学的儿子。也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用关爱和诚信酝酿着一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结婚20余年来,夫妻俩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两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兢兢业业,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结婚后,母亲一直跟着生活,身体硬朗时帮他们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让年轻的夫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成为单位工作骨干,孩子于 2016 年成功考取大学。母亲现已八十多岁,夫妻俩则相互扶持,一起照顾着老母亲的生活起居,让她尽享天伦之乐。他们的孝老爱亲行动给孩子起到了良好的示范,通过言传身教,儿子在家人的感染下,也一直秉承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邻里相处方面,他们遇到大事小事主动关心、主动帮助,积极参与小区志愿服务活动。
夫妻俩相濡以沫,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事迹受到了邻里的广泛称赞,邱霞也因此被瓮福集团多次评为“敬老好儿女”“敬老好媳妇”“先进生产工作者”“社区先进工作者”。丈夫也于2016 年获得了“黔南州环保先进个人”,并被福泉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们的家庭也于2017年被评为贵州省“文明家庭”。
柔弱妇女肩负照顾叔叔9年重担
曾玉兰,女,1974年12月出生,汉族,群众,是一名环卫工人。上有七十多岁的婆母,下有两个小孩,全家总共有5人。多年以来,她孝敬老人,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勤奋上进。
她是一名普通妇女,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因为9年如一日的孝心善行而深受街坊邻居的赞誉和好评。她照顾病重的叔叔整整9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着孩子。
她是一名环卫工人,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一家人生活比较拮据。她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小家,她还兼顾着没有儿女,身体不好,精神也有些不正常的叔叔。每天下班后,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继续为叔叔打扫家里,照顾他的日常起居。当有人对她的行为称赞时,她却说:“我不管他就没人管了,他是我的叔叔啊,照顾他是我的责任,我这样做也是做给我的孩子们看啊,让他们知道百善孝为先,以后我们老了他们也会这样对我们,所以呢,我必须要管我叔,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后来,叔叔的身体越来越差,生活也不能自理了,长期卧床。从那时起,不管平时工作怎么忙,她都会每天6点起床,把叔叔的一切安排好才出门上班。下班回到家中都会把热腾腾的饭菜做好,抽时间和他聊天解闷,竭尽所能,照顾好叔叔,让他安享晚年。尽管生活压力很大,但她仍无怨无悔,坚持照顾着重病的叔叔九年,直至叔叔于2020年8月7日因病过世。
她用善良的孝心、无私的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传统美德,从平凡中体现了真诚,从细节中倾注了亲情,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孝老诗篇,奏响了一曲曲令人钦佩的敬老乐章。
肩挑应急救援重担 争做志愿服务领头雁
罗熙国,男,1978年11月出生,布依族,群众,现为贵州悟赠建筑科技修缮工程有限公司、贵州福源悟赠工程劳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贵州蓝豹应急救援中心福泉应急救援队队长。
2015年4月组建贵州蓝豹同时成立黔南支队(后因属地改为福泉中队),2015年至今在他的带领下,救援队走遍了大部分福泉乡村小学,并累计发放福基会的物资及学习用品200余万,开展应急自救互救培训80余场次。
他还依托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组织队伍开展应急救援,如:2016年2月20日剑河县岺松镇温泉苗寨发生水灾,晚上21时10分接到贵州蓝豹救援队指令,组织队伍23时赶到灾害现场参加救援行动……;2016年6月15日,接到贵州蓝豹救援队指令,他又组织福泉三人前往贵州黎平县九潮镇水灾救援,路不通,遇车辆抛锚下车组织人员踩泥水推车,保障救援道路畅通,到达后,开展了搭建帐篷及搜救等任务;2018年6月18日端午节13点接贵州福泉凤山李家湾有小朋友落河需要救援,他立刻在福泉蓝豹救援群里面招人出勤,不到10分钟就组织好了志愿者,不到30分钟已集结到达事故现场李家湾。此时福泉消防已经作业,在和消防指挥员对接相关情况后,他就安排二人作好下水装备作业近四小时圆满完成任务……;2019年8月接贵州瓮安县溺水家属电话求助,需进行打捞救援等,他都及时组织好志愿者奔赴现场实施救援……;他还带领队伍做了2018年旅发大会双谷会场的应急安全救护保障工作,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赞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为提高自身救援技能,他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各项救援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应急管理部颁发的应急救援员证员,红十字救护员证等等。
他还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带领蓝豹加入福泉红十字会应急救援队,市义工联蓝豹志愿服务队,市人武部水上搜援连,积极参加市内各种公益活动,救援行动……疫情期间带领蓝豹开展了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如开展卡点、小区值守,熬姜汤、送姜开水等等。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勇担重任做表率,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社区里的爱心理发师
陈福媛,女,1979年12月出生,群众,是福泉市凤山镇村民、媛媛理发店老板。
她只是一名普通的村民,为了生计,2008年和丈结婚后,她靠着自己学来的技术,开了一家理发店。在日常的理发当中,因为想着大家赚钱都不容易,好多都是在外打工,家里都是老人和小孩,所以,平时在遇到有困难的老人还有小孩来理发时,她都是免费帮他们理发。时对于其他人员,她也只是收取3元的理发费用。对于老人还有孩子们的关爱,她总说:“因为我家也有老人,也有小孩,知道一个家庭的不容易”。陈福媛家里还有公婆,婆婆长期生病,他们夫妻俩又做生意又要照顾公婆还要教育孩子,她的理发店生意很好,好的原因是收费合理,要是遇到赶场天,她的店总是有很多人在排队。当问及等候理发的人,问这么多人怎么不到隔壁去理时,排队的顾客说到,因为陈福媛的理发店收费比他们低很多,而且她的人很好,知道有的群众困难,有时候她都不收他们的钱,要是遇到吃饭的时候有顾客来,就请顾客一起吃,虽然现在吃饭是小事,可没有几个这样做。陈福媛却这样对大家说:“哪家没得老人,哪个人不会变老!这些老人就是我们的老人,我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其实都是我们这些小辈应该做的事情”。在跟老人们理发时,她总是和蔼热情地与老人们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倾听他们的心声,消除他们的心里障碍,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对待。这些年来,她经常给镇上的低保、困难家庭无偿的理发,无私的帮助他们。她同时也是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她把为社区居民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困难视为自己的分内之事,主动参加社区工作,倡导邻里互助,解决邻里困难。只要社区组织上街便民服务活动,她都积极参加。人间大爱显真情,热心奉献无所求。陈福媛用一颗明净的心昭示着向善向美的追求,用一双灵巧的双手编织着温馨和谐的人生画卷。
王军与他的苎麻林“小窝”
王军,男,1977年5月出生,群众,现为福泉市道坪谷龙小学校长。
“怎样才能让学校像家一样,和谐、融洽、有人情味”,原福泉市道坪镇苎麻林小学校长王军一直在思考。在担任苎麻林小学校长期间,他用爱与责任践行着“学校即家”的理念,改校基、强信心、鼓人心,改变了学校“家徒四壁”的窘境,让学生归属感、教师荣誉感、乡邻信任感大大提升,他把学校办成了家,办成了谁都不愿走的苎麻林“小窝”。
为改变学校办学条件,他带领老师们在课余时间到政府、到企业、到村支两委等拉“赞助”,上门“化缘”。很多单位和部门为学校送资金、赠腰鼓、配电脑、给学生买校服、配备学生课桌,为学校引进30万左右的设备设施,改变学校面貌的斗志和激情再次被焕发,学校面貌得以巨大的改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牵头建立了公开课激励机制。老师从校内走到校外,不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更极大地鼓舞了教师,在学校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教师们大胆迈出校门展示教育风采的信心更加足了。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周边的村民组长和家长代表都自发组织来参与、陪同孩子们过节,出资给孩子们购买书包、本子,还给学校送来他们心里最好的礼物——锦旗。虽然现在已经到谷龙小学任教,但他也初心不改,为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因其对教育事业尽心尽责,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2015年9月被教育局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17年9月被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教育局评为福泉市推进“新两基”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7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19年9月进入黔南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好老师候选。他用执着不变的永恒理想和信念、用青春和朴实无华的行动谱写着一曲人生平凡而卓越的乐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