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1+2+N”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福泉市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太子参、板蓝根、淫羊藿等中药材种植,以太子参为主导的中药材种植不仅拓展了农业产业的增值增效空间,更为当地老百姓找到了一条致富路。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共种植中药材4.85万亩,产量达3.7万吨,产值约5.4亿元。
福泉市陆坪镇洞铁村的太子参种植基地
围绕太子参产业发展,福泉市组建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负责统一管理,并由杜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双丰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锟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种植,主要种植黔太子参1号、施太子参1号等品种。
为提高太子参的产量和品质,福泉市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通过组织技术培训,采用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积极探索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种植技能,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太子参种植从栽种、管理、施肥、除草一直到采收全过程都有大量用工需求,为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太子参产业已成为全市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以太子参为主导的中药材种植不仅拓展了农业产业的增值增效空间,更为当地老百姓找到了一条“参”财之道。今年,全市采收太子参0.94万吨,产值达2.26亿元。按照福泉市产业发展布局,今年全市种植太子参、南板蓝根、淫羊藿、迷迭香、天麻、茯苓等中药材共4.85万亩,产量达3.7万吨,产值达5.4亿元,累计带动农户5287户,14382人就业。
下一步,福泉市将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立足资源优势,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并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业,延伸产业链,通过加工业的带动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之路,助力乡村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