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福泉人物,讲述福泉故事,传递时代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短短十四字,道尽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恢宏与坚韧。每当吟诵起这些诗句,我们的思绪便被拉回到那段历史,那些在枪林弹雨里冲锋陷阵的身影、在雪山草地间咬牙前行的足迹,仿佛就在眼前,心中涌起的,是对老一辈革命战士难以言喻的崇敬与钦佩。即便岁月已悄然流逝九十载春秋,长征路上的每一步跋涉、每一场战斗,依旧以磅礴之势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今天的《福泉故事汇》栏目,我们一起重温红军过仙桥的故事。
1935年4月和1936年1月,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两次经过仙桥乡,与当地苗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红军战士们在仙桥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将红色岁月和历史荣光深深地镌刻在这片苗乡大地,成为当地苗族群众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这是红二、红六军团的住宿地址,这里是警卫室,这里是机要室,这里是首长关向应当时在这里住的房间,里面还有他睡过的床……”在仙桥乡大花水村红色美丽村庄,老人雷光荣正在向记者讲述红军过仙桥的故事,虽没有亲历红军过仙桥的那段峥嵘岁月,但老人的父辈们却和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仙桥乡大花水村村民雷光荣说:“贺龙将军长征到大花水村干底山宋家大院,当时来到这里天黑了,他就把指挥部设在这里,住了一个晚上,当时我有一个叔叔是孤儿,那天全寨人都跑光了就剩他一人在家,后来红军把饭做好了就去周围查看有没有老百姓,让他们来吃饭,我家那个只有10多岁的叔叔在家,红军的一位首长就叫我叔叔去吃饭,送他一件衣服。后来红军在这里找不到向导,就找到我父亲,我父亲1922年生的,1935年,当时十来岁,我父亲就带他们到牛渡河,现在的江边门口的那条河,那里很窄,可以架浮桥,我父亲带他们渡过那个牛渡河。”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苦的长征和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领导指挥下,红军抢占娄山关、二进遵义城、四渡赤水,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为摆脱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1935年4月,毛泽东等领导同志作出了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西进云南,取道金沙江入川的战略转移决策。
1936年1月27日下午,红二、红六军团主力到达仙桥,在鸡场坝胜利会师,这是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进入贵州,继石阡之后的第二次会师。两个军团主力近2万人在仙桥会师后,分别驻扎在仙桥的鸡场、兔场、大麻窝、茅草坪、犀牛塘、陶军、麒麟山、新寨、江边等村寨。直属队驻大麻窝,总指挥部设在干底山宋家大院。
“当年红军来到这里,就是驻扎在宋家大院的堂屋这里,这里是指挥部,我们先进去看看……这个是红二六军团的军旗,这个是贺龙用过的放大镜和军用地图,还有马灯、茶壶和喝茶的碗,这个是贺龙军长当年戴过的斗笠蓑衣,还有他们用过的步枪……”一顿简单的粗茶淡饭、一件温暖的军衣,饱含着红军对苗乡群众的深切关怀。留下的一面军旗、一张地图、一件蓑衣,也在苗乡播撒下红色的种子。
“把他们用过的这些枪啊,都陈列在这里,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下一代,知道红军是怎么来到这里的,让我们的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红军来到这个地方就是为了我们的民族解放翻身。”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他们用热血和生命保卫着我们的国家,在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坚决不做亡国奴!
仙桥乡大花水村村民雷光荣说:“红军来到这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北上抗日,在这里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过开阳到贵阳,去攻打贵阳,我们要保卫我们的国土,不能当亡国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中国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一举国同庆的消息传开来,让当时地处深山的仙桥乡群众也倍感振奋和自豪。
仙桥乡大花水村村民雷光荣说:“我父辈也是这么说过,听到打胜仗以后很自豪,都是很自豪的。”
历史虽已过去,但革命精神代代传承,雷光荣将红军过仙桥的故事写了下来,希望让更多人知道那段红军战士与苗族同胞肝胆相照的情谊,也希望这些文字能燃起大家对革命英雄的敬仰,将红色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先辈们用苦难换来的胜利,不仅是历史的荣耀,更是当代人的责任接力棒。
乡村振兴画卷美,美丽乡村产业兴。如今的仙桥乡大花水村,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房,群众从挑水吃饭变成了自来水通进家,从解决温饱变成了小康生活,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红米、小黄姜、土鸡养殖、蜡染等产业发展蒸蒸日上……这里,已经成为了红色美丽村庄,红色的精神在这里永远被铭记、被传承。
仙桥乡大花水村村民雷光荣说:“红军来到我们干底山大花水这个地方,给我们播下了革命的精神,让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向老前辈学习,拿出精神来把我们这个地方建设好,让我们的老百姓一天比一天更好。”
仙桥乡大花水村村支书、村主任袁勇说:“要传承我们红军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学会艰苦奋斗。这几年在乡村振兴这一块,我们通过红色村庄的建设,布局了一些新的业态进来,比如研学这些,我们接受研学几十场次,研学进来之后,我们在集体经济收入这一块有所增长,群众的经济这块也有一定的收入增加,在红色村庄的周边布置了一些产业,比如我们的大棚、西瓜、红米,接下来我们也将继续挖掘红色文化,继续传承红色精神,让我们村的老百姓乃至全乡的老百姓,继续努力奋斗,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聆听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每一寸红色热土都承载着英雄先烈的奉献牺牲,激荡着革命年代的战斗回响,这些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红军二过仙桥,在这里架浮桥、渡险江、侦察敌情、开展革命宣传……那段峥嵘岁月的红色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苗族同胞以开拓进取的姿态,接续奋斗,昂扬向上,让革命精神在仙桥的青山绿水间薪火相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