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福泉,“寻迹阳戏”。日前,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福泉市道坪镇谷龙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道坪镇谷龙小学,一支由20多名小学生组成的表演队伍正在为前来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表演福泉阳戏。
福泉阳戏是中国傩文化中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原生态的阳戏,属民间傩戏系类,是中国古代“乡人傩”的分支,主要以纳吉为主。表演时,戴着古老面具,戏剧内容丰富,唱腔高昂优雅、动作大方朴素,语言有趣诙谐,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戏剧活化石”。2005年,福泉阳戏被列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以“福泉阳戏”为代表的“贵州阳戏”,被国务院正式公布批准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好非遗阳戏,福泉市在每年农历六月六都会举办“阳戏文化节”展示非遗,并长期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阳戏文化的种子从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第一次来到福泉,第一次看到古老的阳戏面具和精彩的阳戏表演,这样的非遗体验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程莉说:“让我感受到了600多年的非遗阳戏文化的魅力十分震撼,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把阳戏带回学校,为阳戏的传承贡献一份青年力量。”
在谷龙村,大学生志愿者们还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穿戴阳戏表演服装和面具,学习阳戏,零距离领略非遗阳戏的古朴神韵。
学生刘敏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国家级传承人的指导下,我扮演虞姬这一角色,零距离感受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阳戏的独特魅力,真心的希望这门艺术有更多的传承者延续下去。”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泉阳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挖掘和传承非遗的一次创新探索,也是“非遗进校园”的一次生动实践,实践团将把这次学习成果带回学校,成立阳戏文化社团,开设阳戏体验课,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传承技艺,并开展阳戏文化发展相关课题研究,让更多青年实践传承非遗,让古老的“戏剧活化石”焕发新活力。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关林楠说:“我们带学生来到福泉谷龙,确实感受到了传承600多年的阳戏文化,从小朋友到大朋友,我们都感受到了浓浓的阳戏文化的学习氛围。接下来我们也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让我们福泉的阳戏走进学校,让更多的人了解阳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大学生志愿者们还走访慰问困难家庭,向校内学生献爱心。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民族团结宣讲进校园、农机维修保养等志愿服务活动,真正让学生们在深入基层中受教育、长才干、增本领,以实际行动奉献青春力量,彰显青春风采,展现青年担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