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福泉 > 福泉概况 >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商周时期,福泉是梁州、荆州南裔,越领且兰国地。

春秋末年,牂牁江上游一支濮人兴起,占领了牂牁国北部地区,建立夜郎国。贬原牂牁国君及其亲族迁至夜郎东北的且兰国,仍以且兰为国号,接受夜郎国的统驭。当时且兰地域以今福泉一带为中心,东连凯里,南接都匀北境,西至龙里,北抵瓮安的乌江南岸。

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7年),楚将庄蹻溯沅水西征,克且兰、降夜郎,以且兰有涿船处,乃改且兰为牂牁。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改设且兰县。

秦末败灭,且兰等地各踞旧地,仍然复用原有称号。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改设牂牁郡,历时数百年的且兰国从此消亡。

隋开皇三年(583年),将原且兰地置宾化县。

唐朝时期,宾化县为今福泉、麻江一带。

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土官宋永高攻麦新等寨,内附号藜峨里寨。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在今福泉首置平月长官司,隶属菅番民总管府。当时的平月即以城南有名的月山而得名。

明洪武八年(1375年),改平月长官司为平越安抚司,隶播州宣慰司,平越之名即始于此。平越安抚司旋于洪武年间改授杨义长官司,沿至清末。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今福泉一带设置平越卫,成为当时全省建卫较早的地域之一。平越卫历设卫指挥使司、卫军民指挥使司,时领杨义、麻哈、乐坪、清平、平定等长官司及5所、3站、72屯,至康熙十年(1671年),裁平越卫,历时290年。

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贵州设置贵宁、新镇等4道。新镇道驻平越,辖镇远、黎平、新化3府及平越、兴隆、清平、新添、龙里、都匀6卫与黄平千户所。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以播州南部地方置平越军民府,实行流官统治。府治设于平越县城,领黄平州与余庆、湄潭、瓮安、贵定4县及平越、兴隆、新添3卫并黄平千户所以及杨义、新添、丹平、丹行、凯里5长官司和高坪、中坪二司四牌地。

清康熙年间,平裁卫设县,改平越军民府为平越府,领1州(黄平)4县(瓮安、余庆、湄潭、平越)及杨义长官司。

清嘉庆三年(1798年),改平越府为平越直隶州,裁平越移设兴义县。至此,平越设府历时191年。平越直隶州领瓮安、余庆、湄潭3县及杨义、高坪、中坪3长官司。

清同治年间,直隶州领3县及亲辖附廓,沿至民国初年,平越直隶州历时122年。

民国时期,平越裁州设县,并曾一度为专署所在地。

民国三年(1914年),裁平越直隶州,改设平越县,辖在平越直隶州亲辖地域。

民国四年(1915年),贵州巡按使署将牛场划属瓮安。自此,平越、瓮安两县边界争端长期争执不休。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平越,辖平越、贵定、麻江、余庆、瓮安、炉山6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专署移驻镇远。

民国三十年(1941年),经贵州省调整平越、瓮安两县疆界,两县的中坪与牛场两区互换,平越县境地界从此固定下来,并沿袭至今。

1949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平越全境。

19537月,平越县更名为福泉县。

195812月,撤销福泉县并入瓮安县。

19618月,恢复福泉县建制,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199612月,撤县设市,建制至今未变。